摘要: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2021年福州经济总量反超泉州,重回福建经济第一大城市。至此,泉州保持了22年“福建GDP第一”的神话被打破。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地铁的GDP万亿城市,泉州不仅科教卫文、交通落后于福州、厦门,就连经济地位也日渐...
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
2021年福州经济总量反超泉州,重回福建经济第一大城市。至此,泉州保持了22年“福建GDP第一”的神话被打破。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地铁的GDP万亿城市,泉州不仅科教卫文、交通落后于福州、厦门,就连经济地位也日渐式微,泉州是如何落后的?未来出路在哪?
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引进侨资和发展县域经济,泉州的民营企业遍地开花,工业急剧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晋江模式",经济总量自1999年起跃居福建首位。
经济上的崛起,让泉州与福州、厦门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2003年,福建出台《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泉州与福州、厦门一起定位为福建的三个中心城市。虽然,泉州城市定位获得了提升,但其含金量却是最“水”的。
比如,意见提到要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厦门经济特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而对泉州的表述是发挥侨乡工贸中心城市的先导作用。
很明显,泉州只不过捞到了一个很“虚”的名头。如此一来,泉州当然不干了。同年,泉州主政者随即提出了“淡出闽东南、建设大泉州”的新定位。
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泉州“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我们不理会你们省会和特区,自己“单干”建设大泉州。
2004年,泉州实施了“东进、南下、西拓”城市扩张战略,晋江、南安、石狮、惠安等一批强县迅速崛起。凭借发达的县域经济,泉州一路高歌猛进,经济总量持续领跑福建。
即便如此,泉州依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2010年代,福建城市格局发生巨变。2011年,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明确了福州未来发展的定位——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
这标志着福建战略重心重回福州,也等于直接告诉泉州,你还是趁早断了当“老大”的念想吧。
泉州:既然当不了福建“老大”,好歹也要个闽南“老大”的名分吧。然而,残酷的现实再次给了泉州沉重的一击。2011年,福建提出了厦漳泉大都市区总体规划。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谁才是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带头“大哥”呢,厦门市委书记毫不掩饰地说,厦漳泉大都市区厦门依然要当大哥嘛!而此时的厦门,经济总量不到泉州的60%,人口也只有泉州的一半,却被定位为都市区的龙头城市。
对此,泉州当然不服。泉州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三地一体化后来的走向。从2013年起,厦漳泉党政联席会议就此中断,一体化发展困难重重。
2014年福建日报甚至刊文指出了三地一体化举步维艰的窘境。今天来看,所谓的厦漳泉一体化已彻底失败。2018年,福建再次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以福州都市区和以厦门为核心的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和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部署。
此时,泉州作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提法已不见踪影。
2020年底,福建又破天荒地提出支持福州通过“强省会”和“强门户”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同时“十四五”规划中亦对福州和厦门两市分别以“加快省会城市和福州新区高水平开放开发”和“提升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开放水平”为题作出专章部署。
这意味着,福建已正式进入了福州、厦门“双龙头”时代。
“憋屈”的泉州,不仅科教文卫、交通等全面落后于福州、厦门,就连经济地位也日渐式微。数据显示,2010—2021年这11年间,泉州GDP增长倍数只有3.17倍,落后于福州(3.7倍)、厦门(3.42倍),在福建省内排名倒数第4位。
2019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不再提及GDP保持福建第一的说法。2021年,泉州经济总量被福州反超,福建GDP“一哥”地位就此拱手让人。
人口吸引力方面,泉州过去10年人口增量仅增长65万多人,远远落后于福州(117万)、厦门(163万)。
此外,在人均GDP、资金总量、财政收入、上市企业数量等多项经济指标上泉州也落后福州、厦门,引以为傲的民营经济在福州面前也“不堪一击”,一个“能打”的企业都没有。
更为糟糕的是,泉州的资源、人才正在加速外流。受益于厦门的国际知名度和多区叠加的优惠政策,泉州的知名企业和大学纷纷将总部或校区迁移至厦门。
厦门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泉州企业扎堆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厦门召开总部经济发展大会,安踏等泉州名企出现在现场。厦门高调布局新一轮总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其要争当东南沿海地区总部经济中心的“野心”。
此外,厦门地铁3号线已确定延伸至泉州南安水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马太效应的加剧,泉州的优质资源和人才还将源源不断地被厦门虹吸。
那么,泉州的出路在哪?唯有撤县设区。“弱市强县”是制约泉州发展的“紧箍咒”,也是造成目前发展困局的根源。泉州现阶段与其跟福州、厦门去争夺省内“老大”,不如先解决自身“一体化”。
随着国内城市竞争步入到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引领的时代,泉州“小马拉大车”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同为非省会、非特区的地级市东莞在2015年就提出了“一中心四组团”发展格局,结束了分散式的强镇“诸侯经济”。
此后,东莞大力发展南城CBD和松山湖高新区,增强城市辐射能级。广东另一大地级市佛山市的做法更是干脆,在2003年就合并了顺德、南海,打造出一个凝聚力更强的“大佛山”。
今天的东莞和佛山仍在大步向前,高歌猛进。
反观泉州,仍然固守旧有模式,撤县设区一直处在推进前期工作当中,而且这一拖就是十多年。诚然,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会遇到很多阻力,但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主政者的魄力和担当。泉州撤县市设区为何困难重重?未来又该如何破局?
祝福大泉州!
城市情报社:专注城市经济领域,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