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氏为泉州第8大姓(台湾第12大姓),排名中国百家姓第23位。郑姓溯源郑姓源出于姬姓,系周朝王室之裔。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
郑姓溯源
郑姓源出于姬姓,系周朝王室之裔。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望出荥阳。”
顾名思义,郑氏的来源与郑国有关。郑国是由周朝王室分封而来的,史称周宣王时,封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姬友亦即郑桓公。
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见幽王无道,预感将有变乱,就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
太史伯说,位于河南中部的虢、郐两国之间有河、洛、济、颍四水,交通方便,土地富饶,是比较安全之地,可以先把家室和财产安置到那里,以后再利用周王室军占领这块地方。
郑桓公依计而行;可惜尚未把一切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后来其子郑武公继承父志,帮助周平王东迁,因功被赏赐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其后,郑氏子孙在这一带发展繁衍,世袭郑公称号,直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而丧国失爵。
亡国后的郑国贵族散居于陈、宋之间,为纪念故国,便以国为氏,称郑氏。由于郑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曾是古代荥阳郡的管辖范围,因此自古就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郑姓始祖郑桓公之墓,至今仍完好保存在荥阳,成为今之世界荥阳郑氏祖墓。世界郑氏宗亲会1992年12月的盛大规模祭祖活动及1994年9月郑氏立姓2800周年纪念,就是在荥阳和洛阳隆重举行的。
郑姓入闽
早在西晋永嘉年间,也就是距今约1700年前,河南荥阳郑昭就第一个进入福建,成为郑氏入闽始祖。
据《福建通志》记载,郑氏为晋朝八姓(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入闽之一。郑昭入闽是为了避乱,但在福建开基入业后,其后裔就以儒业致显,如唐代莆田“南湖三先生”就是突出事例。
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结庐莆田南山,构堂讲学,发展教育,繁荣文化。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和状元郑侨都是郑庄的后裔。
郑樵,少年好学,筑室夹漈山麓,因称“夹漈先生”,修《通志》而闻名天下。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郑樵的后裔有一支迁入泉州永春仙夹乡,特以“夹漈”来命地名,已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并且早在明清就开始大量移居南洋,据在菲律宾编篡的《夹漈郑氏族谱》记载,海外族人数量超过了本乡人数。
据郑芝龙撰泉州石井本宗族谱序载,南安石井郑氏之始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光启年间随王潮兄弟入闽,在南安繁衍发展。
南安郑氏,明清之际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名垂青史。
此外,还有郑氏随陈元光入闽开漳,其后裔亦聚居闽南一带,蔚为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