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百年巨变

时间:2022-09-11 17:09:20 | 浏览:366

百年变迁,翻天覆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连日来,我们采访了8位从75岁到93岁的泉州老人,他们是民生巨变的见证者,是亲历时代变迁的“世纪老人”,他们用跨时代的生活经历,讲述发生在泉州百姓衣、食、住、

百年变迁,翻天覆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连日来,我们采访了8位从75岁到93岁的泉州老人,他们是民生巨变的见证者,是亲历时代变迁的“世纪老人”,他们用跨时代的生活经历,讲述发生在泉州百姓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极大改变。

当年婚服都打着补丁 现在新衣根本穿不完

87岁的王金器老家在安溪县西坪镇。“相比以前,现在的物资太丰富了,就说身上穿的衣服,衣柜里放得满满的,根本穿不完。”王金器回忆说,他小时候穿过用土办法染色的布做的衣服,“买来只有白布,用烟囱、灶台、大鼎上刮下来的灰去染色。”他结婚时穿的衣服,膝盖和屁股位置都有很大的补丁,不是因为裤子破了,而是这两个位置最容易磨破,于是就在里面多补一层布,起到保护作用。“我有2个儿子3个女儿,那时大的才有机会穿新衣服,小的都是穿哥哥姐姐穿过的,缝缝补补,一个传一个。”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用缝纫机做衣服

“一年下来没有一件新衣服,而同一件衣服,几乎所有的兄弟都穿过。”93岁的王尚方老家在安溪感德镇,现在住在鲤城金山社区,他回忆说,“冬天也只有薄薄的衣服,什么棉袄,根本是不存在的,每人抱一个火炉,还是冷得瑟瑟发抖。”王尚方说,现在孩子们总爱给他买衣服,棉袄羽绒服就有十几件。

如今物资丰富,百姓穿衣有各种各样的选择

“小时候我们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去山上割麻,回来捣碎晒干,织成麻布。”83岁的黄美华家住鲤城区义全街,她回忆道,“天气不冷的时候穿着还行,到了冬天不保暖,要去捡有钱人家孩子不要的衣服穿。”现在她也感慨,新衣服都穿不完了,“每个孩子都给我买,还都是买贵的。”

曾经发霉地瓜渣充饥 如今山珍海味上餐桌

说到小时候的吃,黄美华印象最深的是发霉的地瓜渣。“就是人家做地瓜条、地瓜粉剩下的那些渣,当时穷,只能买淋过雨发了霉的那种,加一点地瓜糊煮着吃,这就是主食。去隔壁饭店捡一些被扔掉的鸡肠、鸭肠、虾头,洗一洗加一点豆豉炒着吃,就算很好的配菜了。”黄美华说,大米在当时是非常好的食物,过年过节才能偶尔吃上一点。她感叹,现在和过去比起来真的是两个世界,前些年她跟着孩子在外地过年,山珍海味也吃了不少。

上世纪60年代左右,人们在田间插秧

“我现在每天煮粥都会加点红枣、百合、小米,比较养生,以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些东西。”王尚方感慨道,他小时候到姐姐家,姐姐刚生完孩子,还在坐月子就自己下地挖地瓜根吃,“连地瓜叶都没有。”

现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已经成为现实

“现在想吃什么应有尽有,过去总是要饿肚子。”84岁的赵欠水家住鲤城区开元街道刺桐社区,是泉州橡胶厂退休高级工程师。他说,在过去的艰苦年代,吃饭是很多家庭最发愁的事。他回忆说,小时候食物短缺,有一点米就煮稀饭,为了能吃得感觉饱一点,就要多加水,把稀饭煮得稀一些,让自己的肚子被米汤灌饱。

从七八个人挤一张床 到住进宽敞的自建房

“现在孩子们都自己建了房子,宽敞,装修得漂亮,居住条件好得很。”84岁的杨雪家住丰泽东海街道蟳埔社区,她回忆说,她生了3子4女,当年家里经常七八个人挤一张床,“天气热的时候,孩子们经常去屋顶睡、去门口的石板上睡、去船上睡,冬天冷,就去邻居家和别人挤一挤。”

清末西街一带的破败景象

赵欠水说,小时候农村居住条件简陋,他30岁结婚时,家中没能准备像样的婚房,还是妻子娘家腾一间瓦房给他们结婚用。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他退休后到多家私营鞋服企业做技术指导,做过职业经理人,也到省外的企业做过顾问,有一定积蓄之后,就把农村旧宅翻建成200多平方米的2层小楼。

古城提质、新城集聚,泉州人居环境越来越好

92岁的蔡耀豪现在独自住着一套190平方米的房子。“当时整条西街除了东西塔、西鼓楼和教堂外,其他建筑基本只有一层。”他说,近几十年来泉州城市规模一直在扩大,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年轻一辈乘着改革开放之风,奋斗打拼发家致富,他的儿子儿媳事业很成功,如今已经买了别墅。

过去不管去哪都靠走 现在“海陆空”都坐过

“那时候不管去哪里,都得走路。”王金器回忆,他1960年结婚,老婆是隔壁镇的,接亲回家走了3个多小时。“现在啥交通工具都坐过,坐飞机去了内蒙古,坐轮船从香港到厦门,坐动车去了温州、深圳……而且儿女们都有车,水泥路也铺到家门口,去哪里都方便得很。”

1948年,人们从笋江桥上通过

“过去哪有什么交通工具,我14岁到泉州市区谋生,从安溪感德过来,三天两夜全部靠走。我爸爸过世后,我把我妈妈和小弟小妹接到泉州,因为我妈妈裹脚,没办法走路,只能花大钱坐船,从安溪湖头坐到泉州的南门码头要两天。”王尚方回忆说。

发达的路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以前我们去晋江、石狮进货,全部是走路,早上四五点拉着板车出门,快中午才到,进了货回来天已经黑了,东西只能第二天再卖。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租自行车,一小时几毛钱,也舍不得啊,太贵了。”93岁的黄光周感叹,现在出门,近的话骑电动车,远的话坐汽车、飞机、动车都很方便。

“以前的泉州,就是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现在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越来越好。”75岁的吴碧霞是鲤城区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居民,在古城生活了一辈子,亲历了这里的发展变迁。“1994年,我第一次去香港探亲,乘车再转轮渡,要花1天1夜。”吴碧霞说,之后她又去过香港十多次,交通工具不断升级,“如今,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从厦门出发去香港,最快4小时就到了。”

如果妈妈生在新社会 就不会因发烧过世了

黄光周虽已93岁,现在依然腿脚利索,精神状态也很好,他的心脏做过搭桥手术、脖子做过手术、眼睛做过白内障手术,还割过阑尾,“全身上上下下好几个地方动过刀,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黄光周回忆,在1937年,他的妈妈还很年轻,发高烧后因为没钱,连土医生都请不起,熬了四五天人就没了。他说,那时候有个头疼脑热都不算病,哪里受伤流血了,撕一块布条绑着就完事。“我现在每个月得吃三四百块钱的药,还经常得往医院跑,医保能报销,自己出的钱不多。国家政策好,看得起病了才敢去医院啊。”黄光周感叹,如果妈妈生在这个年代,一定能长命百岁。

上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下田为农民看病

王金器的太孙已经4岁了,他的孙辈有9人,“现在医疗条件好,就说生育,从孕前检查、调养身子到孕期产检再到孩子出生,一切都十分有保障。”

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暖心服务

王尚方的额头上有一道“L”型的疤痕,那是他三四岁时从老房子天井的台阶上摔下来留下的,“血流了很多,我妈摘了一些草捣成糊,糊在伤口上,一两个月才结痂。”他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村里没有医生,去镇里请医生非常贵,普通农民根本看不起病,“哪像现在,看病还有医保可以报销。”

旧时有钱人才能读书 如今孙辈都是大学生

“那时候读书都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事。”黄美华回忆说,自己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那个年代养家糊口是最重要的事,穷人家孩子哪里有学上,更别说让女孩子上学。后来,虽然母亲不同意,她还是偷偷去读了夜校,但每天晚上她得煮好饭给妈妈送去,“有时候送饭晚了,被妈妈知道在读书,就挨一顿打。”

上世纪70年代的幼儿运动会

“我妈妈40多岁就去世了,爸爸一个人拉扯我们兄弟姐妹5个人长大,家里的田主要是两个哥哥和我在播种,农活都干不完,大家没有机会读书,大字不识一个。”杨雪说,好在她的孩子都有书读,如今13个孙辈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

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乐享校园生活

赵欠水虽然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但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从小学习勤奋刻苦。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的转变让他有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1960年他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被福建农林大学(原福建农学院)录取,就读橡胶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后来成为泉州橡胶厂的高级工程师。从一个农村小子到高级工程师,赵欠水说,读书拓展了他的视野,也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一直在提高,一代比一代进步。”王金器感慨地说,虽然他只读过一年初中,但他的2个儿子和3个女儿至少也上完了中学,而现在,他的孙辈基本都读了大学。(老照片由泉州市档案馆提供)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相关资讯

泉州一大爷爱上保姆,立遗嘱赠房产后,保姆换锁失联

N海都全媒体记者 董加固 通讯员 安法宣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喜欢上自家的保姆,非要跟她结婚,最后又哭又闹把房都卖了去找蔡阿姨,结果被轰了出来。近日,泉州安溪法院审理了一起老年人的离婚纠纷案,案件中陈大爷的遭遇,跟剧中苏大强有点类似,。

泉州这三个片区启动征迁!另有12块地块成功出让……

为落实市委“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部署,加快做大做强中心市区,日前,丰泽区陆续全面启动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三期、丰泽—后坂片区城市更新项和东海后渚莲垵及周边片区项目的征迁工作。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总体鸟瞰意向图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三期项目位于清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在南安举行

7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在福建泉州南安市开幕。展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设3个线下展馆,共471个标准展位,其中在大陆台资企业展位232个。本届“农订会”设立了农旅文创、招商引资、政银企对接等展区,为参展台企在

这就是我们爱拼敢赢的泉州

开春伊始,泉州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疫”大考。从疫情发生,到全域降为低风险、出行码“摘星”,前后40个日日夜夜坚守及抗击,这座“爱拼敢赢”的城市,上下齐心,谱写了一首同心抗疫之歌。而今,当复工复产复市复学的车轮再次滚动,城市在短暂“慢行键

从中国到世界,泉州两千年如何走过

编者按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古称“刺桐”,至今拥有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址和依然鲜活的传统民风。让我们来到“东方第一大港”的黄金时代,重

泉州丨“闭眼出片”的8个绝美景点

收录于话题以下文章来源于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作者海丝泉州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欢迎您~打卡清单 | 泉州“闭眼出片”的8个绝美景点!人间处处是风景The road of travel

福建泉州:“十四五”时期下决心调整行政区划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1月16日,福建省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市长王永礼作了政府工作报告。1月17日,泉州网摘登了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内容。其中,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对接落实全省‘

泉州,一座很不容易的城市,用13年时间前进9名,成为全国二十强

泉州,位于闽南地区北部,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繁荣于宋元时期,被联合国认定为唯一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户籍人口约为760万人,常住人口接近880万人,2020年泉州GDP为10158.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排在福建第一。泉州是一座很不

中国行政区划——福建泉州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下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12个县级行政区。☞福建省下辖地级市市辖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县: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县级市: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泉州市行政区划图福建省行政区划图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泉州

郭宁任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并代理区长职务

来源:台海网台海网6月30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6月29日,泉州市洛江区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十六次、四十七次会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永生主持会议,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新平、林坤聚、何雄峰参加。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谢卫东,区委常委、组织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域名注册购买官网富士山旅游网袁大头银元收藏丹麦旅游网绵阳新闻网今日网蓝月亮洗衣液评测网蚊香品牌网天天基金行情网泰国旅游网肇庆新闻头条网无人机航拍网越南旅游网瓷砖建材网速度与激情10影评网菲侓宾旅游网
泉州新闻资讯网是福建泉州地方新闻资讯网站,为广大泉州本地用户提供丰富的泉州新闻、包含泉州财经新闻、泉州新闻网今日头条、泉州健康生活资讯、福建新闻今日头条、泉州理财资讯、泉州教育资讯、福建省新闻网最新消息、泉州体育等焦点新闻和本地泉州新闻,泉州新闻资讯网努力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
泉州新闻资讯网 91799.cn ©2022-2028版权所有